查看原文
其他

回忆尚小云:“要想人前夺魁,必定背后受罪”

王蕊芳 梨園雜志 2022-07-30

 更多精彩 点击上方蓝字"梨園雜志"↑免费订阅

 

 我和小云一起生活了近50个春秋,半个世纪的朝夕相处,我们共同经历了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。他的声容笑貌,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。


 小云自幼丧父,家道贫寒。母亲为生活所迫,将小云弟兄三人都送进科班学戏。那时候,进科班都订有生死合同,学戏生涯是非常艰苦的。年幼的三弟还未出科就被折磨致死。为了练好基本功,学生们冬天在冰上练习跑圆场,老师拿根藤杆在后面赶。稍不留意,滑倒在地,藤杆就打在屁股上。


 有一次,小云跟一个外号叫“唐扒皮”的老师学《落花园》的唱腔。“一阵风刮到了老夫人的花园”的这句戏唱腔宛转多变,小云时拐不过弯儿来,“唐扒皮”发了火,将手中拍板的戒尺戳过去,一下子戳在小云右肋下腹部,顿时,鲜血流淌一地。拔出戒尺,肚子上的肉都翻出来了,小云当时就昏死过去。


尚小云与王蕊芳


 小云常回忆这段往事,特别是解放后,国家为了培养戏曲接班人,办起了戏曲学校,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。小云曾感慨地对学生们说:“过去学戏,是棍子底下出功夫,吃尽了苦头。今天你们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里,更应珍惜大好时光,勒学苦练,学好本领。”

 

 科班里有句老话,叫做“要想人前夺魁,必定背后受罪”,小云19岁成名,直到年逾花甲,数十年如一日,勤学苦练,刻苦学艺。14岁那年的冬天,小云嗓子倒呛,这对戏曲演员来说,是一个关口。为了嗓子能顺利地变过来,小云每天早晨5点起床,打着灯笼到北京白塔寺去练嗓子。不顾天寒地冻,不怕风雨阻隔,坚持7个多月,没有一天例外。


 在倒呛期间,他丝毫没有放松基本功训练,晚上还演出武旦戏,不放过任何实践机会。后来他的嗓子倒过来了,他又十分注意保护。他终生不动烟酒,平时不吃生冷及带刺激性的食物。所以他的嗓音直到晚年始终保持清脆圆润,运用自如,获得了“铁嗓金喉”之美誉。


尚小云之《十三妹》


 小云练起功来,从不惜力。在科班时,有一次排队到园子去演戏,走在路上他竟扒在同学们的肩膀上边走边打盹,可知是多么劳累啊!由于他幼工扎实,60多岁以后演出《昭君出塞》的趟马舞蹈,《御碑亭》的避雨圆场,摔屁股座子,舞姿优美,步履矫健,竟亳无气嘘之态,吃力之感。


 小云对待艺术从来是严肃认真,一丝不苟的。他患有关节炎病,常因犯病,脚上的小拇指肿胀疼痛,连彩鞋也穿不进去,为了演出,他把彩鞋剪开一个口子,让小拇指裸露在外,照常坚持演戏。


 观众看小云的戏是很踊跃的,经常是剧场爆满。但也有个别场次因风雨阻拦,上座较差。愈是遇到这种情况,小云愈是认真演出。他常说:“演员在舞台上要对观众负责,对艺术负责,刮风下雨来看我们演出的,更是热爱京剧艺术,尊重演员劳动的热心观众,哪怕只有一个人,我们也应当严肃认真,不使观众失望。”凡是看过小云演出的人,都对他严肃认真,一丝不苟,不误场,不惜力的舞台作风留有深刻的印象。


 小云在艺术上勇于探索,敢于创新,从不墨守成规。他为改革、丰富传统艺术作了大量工作,他一生自己就编创整理了50多个剧目。他着眼于吸取前辈艺术家和同辈艺人及兄弟剧种的长处。他曾说过:“人皆可师。”他认为每一位老前辈、老艺人都有他个人的擅长之处。一个人的艺术要想达到十全美,完美无缺,是非常难的。这就是要虚心向别人请教,并敢于创新。在各地巡回演出的时候,他总要抽时间去看兄弟剧团的戏,尽量吸取別人的长处,做到取长补短。


尚小云、谭富英之《红鬃烈马》


 解放后,他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,贯彻执行“双百”方针,积极编演有教育意义的新戏。北京解放不久,他即组织尚小云剧团,编演了歌颂古代劳动妇女反抗压迫的新戏《墨黛》,并带头对检场、饮场等舞台环节进行了改革,革除了一些陈规陋习。


 再拿他演的《汉明妃》来说,这个戏的基础原是昆曲《青冢记》。昆曲老师陆金桂、李寿山给他教授时,只有《出塞》一折。1935年经过小云加工,发展成为本戏《汉明妃》。改后的《汉明妃》别其一格,唱腔新颖别致,悦耳动听,做工表演细致入微。特别是《出塞》一折,在近半个小时的火炽剧烈的舞蹈身段中,结合悲凉凄楚的昆曲唱段载歌载舞,声情并茂,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。他把京剧旦行所有的步法几乎都组织进去,还吸收了武生的身段动作。云步、碎步、搓步犹如水上飘浮,洒脱大方,优美动人。趟马、骑马、圆场,犹如烈马腾空,矫健利索,气氛热烈,使之成为尚派艺术的代表作之一。


 这个戏,小云演出了几十年,改了几十年,可谓得心应手,炉火纯青。可他直到晚年演出,还在不断修改。1959年,他因脚伤在家养病,在电视里看到湖南祁剧青年演员演出《昭君出塞》,他不顾脚伤,又专门赶到剧场去观摩学习。虽然祁剧、京剧路数不同,表演各异,但他还是从中吸取了不少营养,以丰富自已的表演艺术。他常常以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古语激励自己。这种虚怀若谷,不断进取的精神,是他艺术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。


尚小云之《汉明妃》

 

 小云还特别爱惜人才,热心于提携后人,为培养戏曲艺术接斑人,呕尽了心血。

 

 远在1935年,全国驰名的“富连成”科班由于四科“盛”字辈学生裘盛戎等毕业出科,而五科“世”字辈正在学习,演员不继,经济困难,几乎无法维持,小云激于同情和义愤,给予大力援助。他不仅经济上予以资助,而且把自己的拿手戏教授给“富连成”的学生。他到哈尔飞剧场看“富连成”的戏对肖长华说:“肖二叔,您有用我之处,我定竭尽全力给以帮助。”他给叶盛章、叶盛兰兄弟和李世芳、毛世来、阎世善、袁世海等排了《酒丐》、《金瓶女》、《娟娟》、《昆仑剑侠传》等戏。这些戏演出时都以“尚君小云,亲自传授”为号召,使“富连成”度过了困难时期。


 “富连成”“世”字辈闻名全国的演员中,李世芳、毛世来、袁世海、阎世善等都受过他的提携帮助。张君秋初出茅庐,17岁在华乐戏院演出《女起解》,被小云一眼看中,认为这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青年,他就在自已家里给张君秋练功教戏。著名演员张云溪、吴素秋、董玉华等都受过他的培养和帮助。


尚小云、李世芳之《游园惊梦》


 1936年,小云亲自主办荣春社科班,学生先后达五百余人。现时闻名的徐荣奎、孙荣蕙、杨荣环等都是当时的学生。为了支撑荣春社,小云将他半生劳动所得全部出卖,作为科班的开支。梅兰芳先生曾说过:“为创办荣春社,小云已倾家荡产。”


 解放后,党和政府为培养青年演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,小云更是以培养后人为已任。他先后给刘海荣、谢锐青、鲍启瑜、李翔等青年演员教过戏,传授尚派艺术。1959年,他到陕西以后,更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培养戏曲接班人的教学工作中去。陕西的尚派艺术后起之秀孙明珠,就是他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把着手抠出来的。光是一出《打青龙》,他就给孙明珠排过多次,有一个动作反复指导达80多次。他还为秦腔、豫剧、晋剧、黔剧等十余个剧种的青年演员讲学传艺,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,真可谓“桃李满天下”。

 

 时光匆匆,小云逝世不觉已经5年。小云生前曾有一番雄心壮志,要再搞几个戏,再育一批人才,可惜均成未竟之业。今天,谨以这篇回忆小云艺术生涯的粗疏文字,作为对他的怀念。若能对青年演员有所裨益,当不胜欣慰。


(《京剧艺术大师尚小云》)


- 历史推荐 -


翁偶虹:芳信斋与尚小云

周信芳:皮黄运动话“东方”

北京国剧学会成立之缘起(张伯驹之最后遗稿)

吴祖光:“京戏的没落是必然的,怎么努力终归徒然”

京剧的流派:“流派”之说,可能要从此死亡了

京剧舞台的规则:服装、道具、剧词均不计朝代

徐訏:“梅兰芳去世后,京剧的寿命从此结束了”

京剧与社会:“京剧是一种原始的粗鄙的艺术”

谭鑫培专记:“谭鑫培鼎鼎大名之由来,一般都说有六个原因”

忆梅兰芳先生:“偶与人间争富贵,万花齐首拜东风”

钻后台:“看穿了戏台,也就是看穿了人生”

王瑶卿谈唱戏:“一个演员,最难的是会听自己的唱”

“尖团字”究竟是什么?“半尖半团”的唱法对吗?

说言菊朋:平时吸烟走路种种态度,均摹仿“老谭”

周信芳之女:“在留散国外的子女心里,父亲是永生的”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更多梨园旧事get√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今日头条: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